
从尚存微光,到彻底坠入黑暗;从不敢独自迈出家门,到四处奔波扛起家庭重担;从自学白族三弦弹唱,到站上“看见明天”第六届盲人歌手大赛的舞台,并荣获民族组优秀奖——47岁的丽江盲人按摩师姚云清,用一把三弦,在命运的暗夜里,奏响了最坚韧的生命强音。

10月14日,姚云清在“看见明天”第六届盲人歌手大赛上弹三弦唱白族调。(丽江融媒记者 曾润民 摄)
双手,苦撑起家
姚云清出生在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兰香村的一个白族家庭。先天性眼疾让他的童年只有微弱光感,无法像同龄人一样走进学校,只能在家帮忙做些简单的农活。父亲靠木工手艺,母亲耕种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2002年,姚云清成了家。2006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鼓起勇气走出大山,参加了丽江市残联组织前往昆明的按摩培训。从说白族话到学汉语,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城市,每一步都是挑战。3个月的培训结束,他不仅掌握了按摩技能,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回到丽江,姚云清在一家盲人按摩店工作。“第一次拿到300多元的工资,手都在抖。我终于能靠双手养活自己了。”姚云清回忆道。打工5年后,他开了自己的按摩店。妻子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了按摩,两人共同经营,生活渐趋安稳;年幼的女儿在老家由父母照料,那是一段平静而温暖的时光。
然而命运再次转折。按摩店经营3年后,妻子离去,按摩店难以为继。多病的父母、身患双重残疾的弟弟、还在读书的女儿……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他一人肩上。为照顾家人,姚云清回到农村。其间,他向一位退休老人学习修理电机。凭借过人的听力和触觉,他竟掌握了这门手艺。
2021年起,姚云清再次踏上外出打工之路。香格里拉、大理、昆明……“哪里能多挣些钱,我就往哪里去。”他说。2023年春节后,姚云清和3位盲人按摩师一起坐火车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为了省钱,连被子都自己背着。在遥远的异乡,他病倒了,工资被克扣,最后只能独自艰难返乡。
如今,姚云清在大理的一家按摩店工作,月收入约3000元。依旧艰难,但他从不怨天尤人。

10月12日,姚云清在为顾客按摩。(丽江融媒记者 曾润民 摄)
弦音,点亮希望
“奶奶爱唱白族调,我从小耳濡目染,就爱上了。”姚云清说。
2017年,已完全失明的他开始自学弹三弦。没有老师指导,全凭一遍遍摸索。渐渐地,他在当地有了名气:参加石头乡民俗文化节获三等奖;去剑川石宝山歌会获优秀奖;还与玉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民歌传承人杨泉妹合作,出品了音乐光碟《老君山花是花》。
在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是音乐,治愈了他千疮百孔的心,让他暂时忘却现实的苦痛。
今年7月底,得知省里举办盲人歌手大赛,他犹豫不决:“我怕水平不够,也怕请假影响收入。”市盲协主席林金江鼓励他:“这样的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了。”
平时每月生活费不超过600元的他,特意花了160元买了一套白族服装。站在云南省盲人歌手大赛的舞台上,姚云清看不见炫目的灯光,但自信的弹唱赢得了全场掌声,最终荣获民族组三等奖。

10月14日,姚云清在“看见明天”第六届盲人歌手大赛上弹三弦唱白族调。(丽江融媒记者 曾润民 摄)
歌声,传向远方
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云南省盲人歌手大赛结束后,姚云清与丽江其他6名盲人,被丽江市残疾人联合会、丽江市盲人协会选送,参加“看见明天”第六届全国盲人歌手大赛。该大赛由中国残联宣文部指导,中国盲人协会、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盲文图书馆、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联合主办。全国有290余名选手参加了网络初赛,经专家组严格评审,仅46名进入复赛,姚云清是云南3名入围者之一。

10月14日,丽江市盲协主席林金江为姚云清加油鼓劲。(丽江融媒记者 曾润民 摄)

10月15日,姚云清荣获“看见明天”第六届盲人歌手大赛民族组优秀奖。 (丽江融媒记者 曾润民 摄)
第一次坐飞机前往吉林长春参加第六届全国盲人歌手大赛,姚云清既兴奋又紧张。“没有林金江的鼓励和帮助,我绝不可能走上全国盲人歌手大赛的舞台。”他感激地说。
在全国盲人歌手大赛舞台上,姚云清依然穿着那身白族服装,弹唱起自己创作的歌:“大哥云南金沙江,兄弟吉林松花江,两江一脉紧相依,保卫家乡同出力……”评委虽听不懂白族语,却无不被真挚的旋律打动。最终,他未进入决赛,却已心满意足。林金江对他说:“能站在这里,你已经非常了不起。”
如今,工作之余,姚云清最爱的仍是抱起三弦唱白族调。“音乐就像一束光,让我在黑暗里也能看见希望,保持着前行的勇气。”姚云清说,将继续钻研白族三弦弹唱,让更多人听见白族音乐。

10月17日,姚云清在长春。(丽江融媒记者 曾润民 摄)
记者手记:
作为记者兼助残志愿者,我有幸全程陪伴丽江的两位盲人选手参加这次全国盲人歌手大赛。从候机厅到万米高空,从赛前到赛后,每次与姚云清交流,都让我重新思考“苦难”二字的分量。
他曾辛苦打工半年,最后只拿到几百元;因为不会使用电梯,他曾摸着扶手,一步一步爬上15楼的宿舍,整整爬了20多天,后来才慢慢学会了使用电梯;曾在2000多公里外的异乡病倒,却只能背起行囊独自返乡。
妻子离去,留下年幼的女儿;父母年老多病,还有一个双重残疾的弟弟需要照顾。命运一次次将重担压在他肩上,但他却始终默默扛起,不曾退缩。他的故事里写满艰辛,可他说出的话却那么朴实坚定:“既然有了家,就得担起责任。眼睛看不见,就算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只能咬紧牙关往前走。”
就是这位历经风雨的盲人按摩师,穿着一身160元的白族服装,站上了全国盲人歌手大赛的舞台。当他拨动琴弦歌唱时,你几乎无法相信,他经历过那么多的黑夜。他活在无边的黑暗里,却把自己活成了一束温暖的光。
他让我深信:最动人的歌声,往往来自最深的夜。他用三弦弹响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歌谣,更是所有在困境中前行者的共同心声。
这个世界从不缺苦难,但总有人能在至暗的土壤中,种出希望的花。姚云清在黑暗中寻找光亮,用音乐点亮了自己,也温暖了每一个听见他歌声的人。

记者/曾润民
责编/和真羽
二审/和众学
终审/和红军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