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绣”: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规划正式启航

2025-10-31 17:03:27 阅读量1465 字数1691

晨光洒落,楚雄州会务中心一楼大厅内,十县市彝绣文创产品静态展悄然开启。3000余件彝绣文创产品沿展台铺陈,绿孔雀丝巾轻盈飘逸,虎图腾相框典雅庄重,火红马缨花纹样婚礼服完美搭配现代手包,禄丰恐龙、元谋猿人IP文创生动有趣,连笔记本、杯垫、香囊、药枕都缀满彝族元素。观展者驻足流连,指尖轻抚绣线,仿佛触碰千年技艺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密码。

静态展示部分彝绣文创产品

当天召开的楚雄州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楚雄州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蓝图清晰勾勒出2028年目标:规上企业超30户、市场主体突破4600户、绣娘规模达10万人,产业增加值达6亿元、总产值26亿元。

绣出时尚:从传统纹样到现代潮流

“这次大会让我更坚定了做彝绣的信心。我会努力设计出更多亲民、更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彝绣走进日常、融入生活,真正发光发热。”武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新锐彝绣设计师李蕊吟说,她总爱“把彝绣带在身边”,设计的“花彝裳”配饰、手机壳、零钱包、箱包,哪怕搭配普通衣服也成了潮品,“手机壳天天用,相当于把彝绣揣在手里,走到哪都是非遗的生动展示。”

彝绣非遗传承人在大会上汇报彝绣非遗传承成果

“以公共品牌打底、自主品牌出彩,‘金字招牌’才能越擦越亮。”谈及三年行动规划目标,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认为,“楚雄彝绣要突破传统,在保留彝族元素的同时融入时尚潮流,才能贴合现代人的审美与消费需求;还要‘牵手’国际品牌,借其平台让彝绣走向更大舞台。我们还要重点培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展示、研学强化传承,让彝绣的市场影响力再上一个台阶。”

绣暖家园:指尖经济留住妈妈

“2022年借着楚雄招商引资的机会,我回乡创业,三年就从创办老镇南彝绣工坊,到成立苏南文化产业公司,2024年公司彝绣产值突破900万元,还带动82名绣娘增收。”南华县苏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彝绣高级技师苏丹语气里满是干劲,作为90后的她格外看重这门产业的“温度”,“彝绣能把妈妈留在家,是一门手艺,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了政策的托底,我们计划扩大规模、培养人才,送绣娘外出学习新技艺,也期盼更多年轻人加入,朝着‘10万绣娘’的目标努力。”

彝绣非遗传承人在大会上汇报彝绣非遗传承成果

“看到年轻人带来那么多的精品,我又激动又受启发。”6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刺绣工艺大师普玉珍眼里满是期待,“我就想把自己会的158种针法全传下去。”这些年,靠着州、县两级的政策、经费支持,她已培训1万多名绣娘,现有600余人跟着她做彝绣,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两次出国参与文化交流的经历,更让她坚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楚雄彝绣能走向更大的舞台。

绣向未来:政策引领千针万线

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全州各级各部门的推动下,楚雄州成立了彝绣产业工作专班,出台37条支持措施及“1+1+N”政策体系,构建“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格局,创新推出“彝绣贷”“彝绣保”等11项举措,共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513个,推动广大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让更多群众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24年,6万绣娘人均年增收3840元,同比增长7.56%,并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就业。今年9月,彝绣助力妇女增收写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彝绣与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时装周平台让彝绣走出乡村,楚雄彝绣先后亮相北京、上海、纽约、米兰、巴黎等国内外知名时装周,打造“遇见楚雄”外宣品牌;深化与中国外文局、中央驻外媒体的合作,借助沪滇、闽滇协作机制,联动侨商侨企,通过“造船出海”“借船出海”等多元模式,让彝绣成为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标识。

静态展示部分彝绣文创产品

从彝绣纹样库到国际秀场,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千万根绣线正将发展蓝图绣进现实。这针针线线,既绣出了绣娘“带着娃、绣着花、养好家”的安稳日子,绣活了千年彝绣里的太阳历纹、马缨花魂,也绣实了26亿元产值的发展承诺。

来源:楚雄发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