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袭来,秋日的昆明迎来一波降温潮,11月4日下午,张利云又骑上电动自行车,来到王官湿地,清点“老朋友”海鸥到底来了多少。
每年秋冬时节,王官湿地都会上演这样一场特殊的“约会”,这已经是张利云与海鸥约会的第11年头。
有独特的暗号 海鸥会听他的话
每年的海鸥季,早晨7点,当滇池水面还笼罩着一层薄雾时,张利云都会来到王官湿地。一声悠长的“啊呜——”划破滇池的宁静,随即,成百上千只红嘴鸥应声而起,在空中织成一张流动的白网。站在廊桥上的张利云扬起手臂,鸥粮从指缝间洒落,一场专属于他和红嘴鸥的“晨会”准时开始。“他们已经熟悉我的声音和我的志愿者马甲了,只要我一发出声音,小精灵们都会从滇池湖面上来找我,一直跟着我飞到王官湿地的水边。”张利云说道,这是他们之间的暗号,十年未变的约定。哪怕在寒潮来袭的日子里,这份温暖依旧如期而至。

2014年的那个清晨,晨跑的张利云与红嘴鸥的初次邂逅,像一粒种子落进心田。起初,只有零星几只胆大的海鸥会试探着靠近这个每天准时出现的身影。如今,只要他的电动自行车驶过,鸥群便会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现在喂海鸥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每年它们即将到来之前就会很想念,它们和我已经很熟悉了,熟悉我的身影和声音,我也对它们很有感情了。”张利云说这话时,一只红嘴鸥轻巧地落在他肩头,短暂停留后又振翅飞走。这种默契,是用上千个清晨的陪伴换来的。
11年前,他是自掏腰包买鸥粮的爱鸥人;如今,他是带着义务监督员证件的“鸥哥”。转变始于一次救助断脚海鸥的经历,那只海鸥依赖的眼神让他明白,这份守护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更广泛的力量。他组建的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10多人,王官社区的护鸥队已成规模。更让他欣慰的是,政府开始专项发放鸥粮,文明观鸥的理念通过网络传播,影响了无数市民和游客。
互联网圈粉 收获“鸟王”称号

当鸥群追随着张利云的身影在廊桥上空盘旋,当它们毫无戒备地在他身边觅食,这幅温暖的画卷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注解。
张利云把喂海鸥的视频发到网上,意外收获了“鸟王”的称号。更让他惊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加入到护鸥队伍中来。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