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德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全州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凝聚奋进力量,激励全州各族人民踊跃投身到推动德宏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州委、州政府决定,授予小依等35人德宏州劳动模范称号,授予杨清等15人德宏州先进工作者称号。“德宏发布”公众号将陆续发布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
杨天亮
创新实干铸匠心

杨天亮现担任药厂副厂长职务,先后荣获云南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陇川县劳动模范”“德宏工匠”等荣誉。自参加工作以来,他牢牢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总要求,秉承一名制药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初心,以技术创新激活传统中药的生命力,用实干与坚守诠释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使命担当。
情系边疆,让边疆土地扎下“中药根”
2013年,杨天亮放弃了在省城的工作机会,背着行囊走进了陇川县制药厂,成为药厂引进的唯一本科大学生。初来乍到,老旧的厂房和设备、人才培养的困境,让这个年轻的技术员倍感压力,但是也更加坚定了他在陇川扎根的决心。
章凤制药厂主营熊胆粉,是独具特色的传统中医药产品,但是因行业内没有统一的熊胆粉冻干执行标准,长期以来药厂发展受限。为了这一打破瓶颈,2014年章凤制药厂和云南中医学院专家教授商议,决定起草熊胆粉(冻干)(云YPBZ-0205-2014)饮片标准,杨天亮主要负责熊胆粉(冻干)样品的试制,文献检索等相关工作。他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样品的信息、生产参数等进行收集,为标准的评审和以后的大生产提供依据。他废寝忘食,检索了350批有关熊胆粉文献供专家评审时使用。功夫不负苦心人,该标准于2015年1月1日起通过和施行。这一标准的颁布填补了云南省熊胆粉(冻干)法定标准的空白,使熊胆粉(冻干)生产有了统一的规范,同时药厂成为标准起草者,形成企业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2018年6月3日,杨天亮参与的“熊胆粉(冻干)质量标准”荣获云南省科学进步奖三等奖,让熊胆粉的中药根在边疆长久扎了下来。

实干笃行,让边疆药厂“开新花”
“说千道万,不如甩开膀子干。”“实干”是杨天亮的座右铭,他用行动诠释着产业工人的担当。自工作以来,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蹲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药厂发展规划,将投入近600万元,将原小容量注射液车间改造为中药饮片车间。杨天亮被委以重任,负责中药饮片生产车间筹建。为了房屋设计和流程布局规划,他深入学习了洁净厂房的设计和GMP相关知识,多方面思考和查阅文献资料,有时为了修改图纸凌晨3点后才睡觉。经过与同事们一年多的努力,建成了符合GMP和生产工艺要求的生产车间,于2015年8月通过了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MP认证。

创新为翼,让边疆中医药插上“科技翅”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一个药厂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新时期产业工人,杨天亮深知云南中药要走出边疆,必须打破“靠经验、凭感觉”的传统生产模式。他扎根生产一线,带着职工在传承中创新,让边疆中药既“守得住传统”,又“接得住现代”。
熊胆粉是药厂主推的中医药产业,因产品冻干后产品存在质疏松、易碎等情况,影响产品的外观性状,一直难以攻克。杨天亮主动请缨,致力于解决冻干熊胆粉工艺上的难题。他不管白天黑夜都在公司驻守,带领团队反复试验,结合陇川的气候特点和产品特性,优化工艺参数,及时对设备关键部位技术进行改进,设计出一套适合0.1g、0.3g分装的螺杆,最终形成了性质稳定、含量较高的产品,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扎根边疆10余年,杨天亮始终做好“中药传承的守护者”,推动创新的“排头兵”,心系群众的“贴心人”。作为产业工人,他虽然平凡,却把最深沉的爱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来源:德宏发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