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朵‘小红云’,藏着彝乡女孩的读书梦,也映照着宁蒗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宁蒗县第三幼儿园的教师肖凤谈及即将登台的原创作品《山边那朵小红云》,眼中满是期待。这部融合彝族文化与时代印记的童话剧,承载着幼儿园22个班、853名幼儿的期盼,静待绽放于舞台之上。
宁蒗三幼创办于2020年,作为云南省一级三等幼儿园,该园以培养“三美幼儿”为目标,将养成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之中。此次选送的作品,正是园所“接地气的生活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该剧由22名幼儿、1名家长和1名老师共同演绎,6个指导教师全程护航,跳脱出传统奇幻童话框架,以彝族经典故事“阿衣阿芝”为原型,让本土文化与教育平等、扶贫搬迁等现实议题碰撞出温暖火花。
排练花絮。(供图)
创作之初,团队便摒弃遗憾叙事,将视角聚焦三代“阿衣阿芝”的命运流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被剥夺读书权利的委屈倔强,到2000年后在安置点中燃起求学希望,再到如今阳光下背着书包的活泼烂漫,主创团队用“过去灶台画学堂”与“现在亮堂教室学唱歌”的具象场景,结合明暗视觉对比,把跨越数十年的变迁凝练为清晰的“过去——现在”叙事主线。“选演员不重技巧重贴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阿衣阿芝要演出藏在眼底的倔强,新时代的阿衣阿芝得有感染力。”据肖凤介绍,他们通过与孩子们进行简单互动,观察孩子们的自然情绪流露,力求每个角色都贴合原型特质。

老师指导孩子们排练。(供图)
排练场上的暖心瞬间,更让团队坚信作品的力量。当小演员演绎“阿衣阿芝”背书包上学的场景时,一个孩子突然发问:“旧阿衣阿芝连装书的袋子都没有吗?”第二天,他便带来自己的书包要送给“阿衣阿芝”。这个未加修饰的举动,恰恰印证了孩子们读懂了故事里的遗憾,也接住了作品传递出的温暖。

排练花絮。(供图)
为适配幼儿认知,排练全程采用游戏化模式,从熟悉故事走位到情绪引导台词教学,再到合成彩排,循序渐进让孩子们深度共情。“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这部童话剧正是用幼儿能懂的语言,诠释着政策的温度。它不仅让孩子们看见“读书”从奢望到常态的蜕变,更借三代人的命运传递男女平等的理念——无论出身、性别,每个孩子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

排练花絮。(供图)
展演大幕将启,山边那朵“小红云”即将飘上舞台。这朵承载着彝乡记忆与教育初心的“红云”,终将在孩子们的演绎中,诉说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照亮每一个梦想的前路。

参演幼儿合影。(供图)


编辑/和琼
责编/李婧
终审/和丽星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