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提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奔涌而来的数智浪潮,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教育领域进行深刻变革。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以人为本、技术赋能、价值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内核、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教育场景实践范式的教育新生态,对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家精神是数智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灵魂。一是校准数智教育价值方向,防范技术异化风险。数智技术易形成“工具理性至上”倾向,教育家精神为教育数字化转型锚准价值坐标。进一步推广西南联大博物馆网上展厅的沉浸式展陈,昆明市五华区智慧教育云平台等蕴含教育家精神育人智慧的数智平台,让技术始终服务于育人本质。二是贯通数智教育生态协同,激活系统发展效能。数智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是单一要素的升级,而是教师、资源、场景等多维度的协同变革。教育家精神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成为生态协同的精神纽带,助力形成要素联动、整体推进的生态发展格局。昆明市西山区云上教育“1+N”互动课堂将“教、学、研、训、评”一体化,正是教育家精神引领要素联动的数智教育生态在云南的生动实践。
以教育家精神形塑数智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内核。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数智技术深刻影响教育主体的背景下,需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是以教育家精神筑牢数智时代的师德根基。面对数智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须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融入师德建设全过程,使教师成为技术伦理的捍卫者,确保教师在驾驭技术浪潮时不迷失育人方向,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开发师德评价数据模型,通过智能系统监测教学过程中的伦理规范,将教育家精神具象化为数字教学行为准则。二是以教育家精神赋能教师数智能力升级。持续加强如丽江市教育体育局组织开展的人工智能应用技能培训等专项培训,引导教师秉承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结合学科特点设计“知识小游戏”等场景,运用AI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从会用技术到善用技术育人的跨越。
以教育家精神优化数智时代教育资源供给体系。资源之要,在于育人导向。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以教育家精神优化资源供给,要实现公平普惠与精准高效两大目标。一是锚定“胸怀天下”精神内核,以数智技术破解资源均衡难题。将资源供给打破地域与群体壁垒,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数智技术将优质名师资源输送到全国各地,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享受高质量教育;曲靖市会泽县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打造“一站式”AI教育教学平台,有效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二是践行“因材施教”育人智慧,以数智手段实现资源精准适配。资源供给应从“千人一面”标准化推送转向“千人千面”个性化匹配,要建立需求精准感知、资源智能配置、效果动态评估的供给新模式,让优质资源如源头活水浸润每个受教育者。持续建好知识图谱、AI课程,通过精准识别学生知识薄弱点与学习偏好,为不同学生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使资源供给从普惠式覆盖转向精准化适配。
以教育家精神构建数智时代教育场景实践范式。场景之变,源于理念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5月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在构建教育新场景时,须以教育家精神为价值引领,将技术应用的“硬度”与人文关怀的“温度”有机统一。一是构建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让价值引领可感可及。要依托数智技术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教学场景,通过场景浸润传递价值观念。持续打造虚拟仿真课程,用好丽江市张桂梅师德教育馆开发的“张桂梅思政微课堂”系列视频,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二是创建人机协同的智慧教研场景,让因材施教落地生根。教育家精神为创建人机协同智慧教研场景锚定价值方向,构建起数据驱动、精准诊断、智能干预的教研新范式,使教师能够基于学情数据洞察学生的成长需求,让传统的因材施教理念在人机协同的智慧场景中获得精准实现的可能。持续推进教育部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项目、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推广应用滇中新区西冲小学智慧课堂教研经验,推动教研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驱动。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育新生态,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也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我们要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数智技术为用,在技术赋能中坚守育人初心,在教育生态重构中彰显教育温度,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晓庆 曾庆芳(重庆师范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