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地域文化视觉符号的设计转换与赋能研究

2025-11-14 10:39:01 阅读量4958 字数1995


城市形象是地方发展的无形资产,既决定着地域吸引力与竞争力,更承载着居民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然而,在发展进程中,不少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趋同困境。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与碎片化传播,也让丽江的城市形象逐渐模糊,大众对其认知多停留在“雪山+古城”的浅层标签,未能触及文化内核。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破解这些难题指明了方向。丽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需通过视觉符号这一直观载体进行系统梳理与创新设计,让地域文化从模糊印象转化为清晰形象,为丽江文化传播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丽江视觉符号的体系解构

丽江视觉符号的体系,可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与文化精神三个维度展开,每一类符号都承载着地域独有的气质与内涵。

自然景观是视觉符号的天然基底。玉龙雪山以巍峨的“玉龙十三峰”成为丽江的核心标识;古城水系蜿蜒曲折,构成“家家流水”的灵动画面;拉市海高原湿地、泸沽湖等,共同组成生态之美的视觉图景。

人文历史浓缩了丽江的岁月积淀。建筑上“飞檐悬鱼”的装饰手法,丽江古城五花石板路的肌理与石桥拱券的弧线,构成了建筑符号的特点;纳西族传统服装中的“披星戴月”装饰搭配,尽显民族审美;三多节、火把节中的传统习俗活动、东巴文化中的故事,让人文历史以鲜活的视觉形式呈现。

文化精神符号是这一体系的灵魂。集中体现为生态共生与生活哲学两大核心:生态共生理念藏于古城三眼井“上饮中食下衣”的利用逻辑,水流的循环轨迹不仅是实用设计,更象征纳西族“尊重自然、循环利用”的智慧;“天雨流芳”牌坊、古城市井场景传递,勾勒出“崇文重教、诗意栖居”的生活哲学。

二、丽江视觉符号的设计转换路径

丽江视觉符号的设计转换,需在保留地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静态与动态两大路径实现创新表达,既让符号可感可触,又让文化内涵深度传递。

静态设计以“符号提炼+场景适配”为核心:直接转化侧重形态精简,如提取雪山轮廓几何线条用于海报与文创设计,将古城石桥弧形抽象为导示牌造型;内涵延伸需挖掘符号寓意,如“披星戴月”纹样应用于首饰设计,传递“勤劳质朴”的文化内涵;用东巴文字设计店铺招牌与社区文化墙。此外,还可以将丽江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场景融合绘制成插画,用于文旅手册、民宿装饰等,增强静态符号叙事性。

动态设计以“交互体验+新媒体适配”为导向:通过形态活化与内涵深化,增强丽江视觉符号的传播力与感染力,适配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需求。如设计“古城流水”动画,水滴沿古城水系流动触发东巴文字符渐显,搭配纳西古乐,加入交互提升用户参与感。内涵深化需诠释文化精神,如古城市井场景可制作H5动画,传递“诗意栖居”理念;以东巴文字为原型开发轻量化动态表情包,适配社交平台触达年轻群体。

三、视觉设计赋能丽江文化发展的实践价值

视觉符号的创新设计,为丽江文化发展构建起多维度赋能体系,既是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度激活,也是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部署的具体实践。系统化的视觉设计让丽江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符号”,有效破解了互联网时代文化认知碎片化的困境,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认同感。当丽江视觉元素出现在导示牌、公共设施装饰时,本地居民在日常场景中频繁接触地域文化元素,逐渐唤醒文化自觉与归属感;对于游客而言,通过符号化的海报、文创与导视系统,能快速穿透先入为主的浅层认知,深入理解纳西族生态智慧、生活哲学等文化内核,实现“主客共享”的文化认同建构。这一过程让丽江文化在代际传递与跨地域传播中保持鲜活生命力,但在实践优化中还需关注多方面问题:一是警惕“符号滥用”导致的文化失真,当前部分设计可能存在过度简化甚至篡改核心符号的问题,如东巴文字符因笔画简化丧失象形本义;二是推动设计向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延伸,如增加丽江非遗故事讲解,深入发掘新媒体优势,不让设计停留在“视觉特效”层面;三是强化“设计为民”的实践导向,将视觉设计融入公共服务领域,如学校美育教材、社区文化墙等场景,让设计惠及大众,契合“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

四、结语

丽江视觉符号的设计与创新,本质是对地域文化守正创新的实践探索。从自然景观中提取雪山轮廓、从人文历史中凝练东巴文字设计、从文化精神中挖掘生态与生活智慧,让丽江文化既保留“圣洁、质朴、和谐”的核心特质,又具备适配现代传播的活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传播影响力”的方向。从设计路径到价值落地可见,视觉符号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文旅升级的抓手、城市形象的标识。未来,丽江视觉符号设计仍需守住文化根脉,顺应时代需求,让雪山、古城、东巴文等符号持续焕发时代生命力,才能让丽江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传播中的亮眼名片,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独特的地方力量。 作者:周荃(丽江师范学院)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