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蒗彝族自治县贝尔学校的原创彝族法治课本剧《金色凉山·法治之光》,聚焦校园生活中的文化尊重与矛盾化解,讲述了彝族女孩阿呷珍视的刺绣作品被同学马海不慎损坏,还遭到嘲笑,由此引发了一场校园小风波。面对这一冲突,长辈、老师与同伴共同介入,引导两人学习彝族习惯法“节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最终他们化解矛盾隔阂,并携手成立“法治守护小队”,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文化、守护法治精神。
这种因文化认知差异引发的冲突若不妥善处理,不仅会伤害同学间的感情,让被伤害者的文化认同感与自尊心受挫,还可能让犯错者忽视尊重他人、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增加校园欺凌的潜在风险,破坏团结包容的校园氛围。

排练现场。(供图)
1.法治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无论是彝族“节威”古训,还是现代法律,都共同指向公平、正义与尊重,二者相辅相成。
2.遇到矛盾冲突时,不应逃避或激化,而应像剧中角色那样,主动寻求长辈、老师的帮助,用文化共识与法律规则化解问题。
3.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民族文化与校园和谐,成立“法治守护小队”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号召大家共同成为文化传承者与法治守护者。这些方式既能妥善解决矛盾,也能让校园成为滋养文化自信、培育法治意识的沃土。

排练现场。(供图)

参演此次原创彝族法治课本剧,不仅是在演绎一段校园故事,还把“文化需尊重、法治在身边” 的道理传递给了大家。无论是珍贵的民族文化,还是同学间的真挚情谊,都需要大家用心呵护,更需要法律为其保驾护航。
1.每一个梦想、每一份文化传承都值得被尊重,就像阿呷的刺绣,承载着对家乡与长辈的爱,不应被轻视。当自身权益或文化情感受到伤害时,要勇敢发声。
2.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像马海那样敢于正视错误、主动承担责任,真正的“厉害”不是逞强好胜,而是品德高尚、勇于担当,用行动保护他人而非伤害他人。
3.每个人都要争当“文化传承小使者”与“法治守护小先锋”,既要珍视彝族刺绣、克智辩论等民族瑰宝,也要学习法律知识,让法律成为保护自己、尊重他人、传承文化的坚实底气。

排练现场。(供图)

宁蒗彝族自治县贝尔学校是一所集小学与初中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4100余名、教职工219人。自创办以来,学校始终秉承“传承贝尔精神,创新教育模式”的办学理念,率先创建“宁海教育模式”,开创东西部教育合作先例,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办学质量逐年提升。此次原创课本剧《金色凉山・法治之光》,正是学校“活动育人”“科研育人” 理念的生动实践。课本剧以“2025年中国好人榜”、基层普法工作者毛建忠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创作源泉,融合彝族文化符号与现代法治理念,通过沉浸式排练与艺术化呈现,让学生在演绎中理解文化传承与法治精神。


编辑/杨超
责编/杨四见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