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云县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奋进姿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发展全过程,2022年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培育142个各级示范单位,用制度保障、文化滋养、产业融合的多元举措,在决胜“十四五”的征程上书写出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的精彩答卷。

强化双轮引领,构建工作新格局
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与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将民族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核心议程。通过完善县处级领导挂钩机制、出台专项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政治考察及政绩考核,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统战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思想引领层层深入,通过专题培训、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形式,推动党员干部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创建工作被纳入全县“十四五”规划与年终考评,12个乡镇配齐民族工作专干,194个村(社区)实现民族干事全覆盖,机构、人员、经费保障落地见效。

文化赋能铸魂,厚植团结根基
云县以文化为纽带,让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光彩。《云州大芦笙》《放猪调》等作品在省级民族民间歌舞乐展中斩获金奖,彝族打歌、布朗族瓦房帽等20余项非遗项目代代相传,彝族打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创歌曲《火车开进我家乡》获国家级推荐。云县手撕鸡、火腿木瓜鸡等特色美食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民族文化共生的生动注脚。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全覆盖,创建1所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组建“石榴红”宣传队、红色老兵宣讲团,依托“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等实践活动,通过全媒体平台、主题展览、宣传手册等载体,让民族团结理念浸润人心。
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精神力量
红色基因成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云县打造茶房革命老区、民族中学等教育基地,串联滨河公园烈士纪念碑、滇缅铁路遗址园等资源,推出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故事大家讲”“老兵宣讲”等活动常态化开展,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中凝聚起各族群众同心向党、团结奋进的合力。

中华文化认同不断深化。幸福镇丙凤“福”文化村等特色村寨、城区街区及宗教活动场所中,中华文化元素鲜明突出;国家统编教材全面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覆盖率达100%,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点持续创建,“五个认同”在各族群众中深深扎根。
拓宽交融路径,绘就同心画卷
云县着力推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等方面全方位互嵌,通过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打造“三和”家园等,夯实交往交融基础。创新发起“澜沧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与3州(市)4县8乡镇签订公约、开展活动,探索跨区域联建新模式。以旅游为桥梁促进深度交融,推出1条民族团结精品旅游线路,建成6个民族村寨旅游示范村,成功举办16届澜沧江啤酒狂欢节,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中加深感情。

如今的云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更为边疆民族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持续绽放光彩。
来源:云县融媒体中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