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1年起,尹志先生在《丽江日报·文化》陆续刊载了数十篇“以锁窥史”系列文章。除此之外,他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篇关于丽江锁具的论文。这些文章,体现了他对丽江文化的深入了解,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丽江人也因此认识了他,可谓因锁识人、以文相交。近日,尹志先生发来即将出版的专著《丽江锁具赏析》,嘱我为之作序。翻阅书稿,仿佛置身于一座隐匿于时光深处的文化宝库,书中对丽江锁具密码的精妙解读,令我心生三重震撼:其一,未曾料想丽江锁具文化竟如浩渺烟海,承载着从古到今的绚烂岁月;其二,惊叹于这位文化密码的破译者竟是重庆人,其跨越山海的研究热忱,令人动容;其三,折服于其治学造诣,将丽江锁具解读得精彩纷呈。
四个特色
一是体例完备,形神兼备。全书精选300余把丽江锁具,分3辑、9章立体架构。上辑“启锁探微”考源流、工艺、构造;中辑“刊刻举隅”析款识、纹饰;下辑“锁以类聚”梳商号、人物、事件。本书对丽江锁具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配件构造、款识文字、纹饰造型,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号、单位组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诗词文赋等均作了详细说明。如果我们只看到一把把冷冰冰的锁,就只会像观看冰箱里冷冻的死鱼。此书的难能可贵在于它不仅呈现了这些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丽江锁具的物态,同时还原了时代语境,激活了器物背后的生命图谱,使丽江锁具如活鱼畅游历史长河。二是图文并茂,多维阐释。图片和文字各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有时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有时一段文字能够精准生动地道出微妙内涵。如,铜锁钥匙的形状复杂多样,难以文字描述,一看图片就纤毫毕现,一目了然。丽江锁具的历史悠久、造型各异,加上它的款识、图文丰富,如果没有具体可感的图片,再多的文字也只能通过想象来还原。如,书中提及的大昭寺镇寺之宝——木增主持刊印的《甘珠尔》大藏经至今仍存放在红木箱中,箱锁为白铜明式锁。何为白铜?何为明式锁?作者在注释中作了详细说明。图片、文字、注疏相结合的多维阐释,不仅使读者对它的形制、色泽、内容一目了然,而且能够使读者完整、准确地理解它所蕴含的意义。三是述作相济,古今对话。这是一本以介绍、赏析丽江锁具为主的文化读物。赏析基于介绍,即先通过图片及文字说明介绍丽江锁具的形制、构造,并结合客户、制作人、相关时代背景等,对其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文化意义进行赏析。该书的介绍、赏析相得益彰,做到了文字简繁得当。具体而言,重要的绝不遗漏,已写过的绝不重复,远离主旨的绝不多谈,未知内容不作强解。此书的体例有志书风格,以述为主。丽江锁具作为地方工艺品,更多地需要通过实物、历史资料来陈述具体内容,但过多的创作式阐述往往会适得其反。让文物“说话”不能靠道听途说、凭空想象,而是要把历史文献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还原其具体的文化情境。当然,如果没有对这些文献材料的辨别、梳理、考证,也会有食古不化之嫌,甚至误入歧途。比如,陈正荣赠“东月楼”商号的那把锁,如果只专注于“东月楼”几个字,则不过是一件冰冷的工艺品。但作者通过查阅汪曾祺的《昆明的吃食》、阅辛勤的《滇味食馆》、1944年出版的《昆明导游》、姚秀彦的《永远怀念西南联大》等书籍,还原了活色生香的滇味老字号“东月楼”。四是资料翔实,准确可靠。作者对本书的定位很清晰,即把它当作记录、研究丽江锁具的基础资料。因此,作者把主要心力放在对丽江锁具及其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上。其中的甘苦冷暖唯有作者自知,正如该书前言中提到的:“从2017年开始专注于收藏丽江锁具。日积月累,藏品日丰,对丽江锁具的认知也渐成体系。在与丽江锁具‘交流’的过程中,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沮丧,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本书的参考资料主要包括云南省内的各类志书、文史资料、丽江锁具图片等,如,《续云南通志长编》《新纂云南通志》《徐霞客游记》《云南老字号》《中甸县志》《大理市志》《大姚县志》《剑川县志》等,约20余种。作者对资料的真伪及历史背景进行了严谨深入的考证、厘定。如,顾彼得的《被遗忘的王国》里记录了当时制作锁具的几家小作坊通过成立铜锁合作社争取贷款的事件,但没有指明此事的具体组织者。作者通过考证指出,此事的组织者应为黎佐廷。黎佐廷发起组织的铜锁合作社于1935年左右争取到国际工合丽江分部的贷款后,扩大了经营规模,并引进当时内地最流行的刻铜工艺,对丽江锁具的纹饰风格进行改进,然后由“兴顺号”统一销售。
丽江铜锁。
五大价值
这本书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呢?我认为,主要有历史、文化、审美、教育、现实等5个方面的价值。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丽江锁具文化的普及读物,也是一本视角独特的丽江“社会发展史”“文艺鉴赏集”“文化启示录”。1.历史价值。“以锁窥史”是此书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书中可知,丽江锁具的制作兴于明代,发展于清代,极盛于民国时期,衰落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从出现在《徐霞客游记》中算起,丽江锁具至少存在了400年。此书的开篇即对涉及明代丽江锁具的零星记载作了细致的整理。通过该书中记录的丽江锁具,我们可以直观感受丽江与周边地区空前繁荣的商贸往来。以锁具上的地名为例,频繁出现的有大理、腾冲、鹤庆、剑川、昆明等;以锁具上的商号为例,囊括滇西的各大商家。从锁具上的款识、铭文还可管窥到历史变迁。既有“忠孝仁爱”“琴鹤家声”“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文字,也有传颂千古的诗词名句,还有“滇丽通车纪念”“援藏纪念”“公社好”“中苏友好”等时代印迹。2.文化价值。该书也可视为地方文化史。在历史长河中,每一把锁具都是一段有时代温度的文化史碎片,承载着家庭、家族、民族、村落等的文化记忆。从书中的一些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纳西族妇女把钥匙串拴在围腰上,这是家庭地位的象征。很多丽江锁具还与抗战有关。如,有一大批锁具刻有“凯旋路”“台儿庄流血纪念”“收复失地”“还我河山”“戈挥落日”“气壮山河”“抗战胜利”等字样。丽江锁具的款识也有“玉湖倒影”等美景、“花马国”等古地名,以及一些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名称。3.传记价值。该书还可视为一本人物小传。书中的锁具上记载有党史人物桑即藩、费炳、孙致和、李瑞堂等,有辛亥革命人物和朝选、朱朝瑛、蒋恩洲等,有学术大家方国瑜、李璞、张海秋、黄耀祥等。以李刚(时任中共丽江县工委组织委员)定制的锁具为例,该锁具镌刻着“李刚制于丽江”“民卅八年五月制”“江城五月落梅花”等文字,不但有时间、地点、人物,还能管窥到丽江和平解放前夕的“五一大游行”等重大历史事件。4.艺术价值。丽江锁具上的书法、绘画、诗词、纹饰等堪称艺术精品。书体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绘画与纹饰或雄浑大气,或粗犷拙朴,或严谨精细,与诗词相得益彰、意境深远。制作于1945年的“兴顺号”锁具,正面以“蝶恋花”为主题,彩蝶在繁花中翻飞。背面的山峦、湖水、民居、船夫等刻画得惟妙惟肖。另一把制作于1947年的丽江锁具,正面的“山间明月”四字在刚劲的笔锋间透出清朗气韵、古意盎然;背面是秋菊绽蕊的庭院景致——八仙桌上摆放着兰壶素盏,体现天圆地方之韵,似有超然物外、纵情天地的文人襟怀。5.启示价值。此书还有“启示录”的功能。锁具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历史事件均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如,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诸多革命先烈的事迹,以及书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进取精神。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