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丽江东巴谷景区的东巴院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志豪手持东巴文书写的祝福卡片,给游客讲解东巴字的意思。这是景区内的一片文化秘境,由一条像丝线一般的石板路,把“纳西东巴院”“傈僳山寨”“他留人家”“普米金窝”和“摩梭风情”几个院落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让非遗集中在这里绚烂绽放。这里的建筑风格修旧如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顷刻间就能体会到“活着”的传统文化魅力。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志豪在景区为游客书写东巴祝福语。(丽江融媒记者 杨四见 摄)
▲点击收听音频
“20年前,游客来这儿多是走马观花看个新鲜,现在不一样了,他们会主动问‘这个字怎么写’‘我能试试吗’……” 和志豪的话语里透着欣慰,指尖摩挲着刚为游客书写的东巴文祈福牌,“深度参与成了常态,我们教写东巴字、教授纳西舞,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研学团队在东巴谷景区上东巴文字课。(供图)
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东巴谷的非遗呈现方式始终与时代同频。二十载光阴流转,景区见证着旅游需求的迭代升级,也在实践中摸索出非遗活化的新路径:让文化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能触摸、能参与、能共鸣的生活肌理。
兰新平的妻子在织麻布。(丽江融媒记者 杨四见 摄)
东巴谷景区他留人家院子,还原了原汁原味的他留建筑文化。兰新平的妻子正坐在织布机前,双手灵巧地牵引着火麻线,织出的麻布带着植物的天然纹路;刚放暑假的儿子趴在青石板上,用树枝临摹着父亲画的葫芦笙图案,偶尔抬头对游客露出腼腆的笑容。这一幕烟火日常,让人恍惚间忘了身处景区,仿佛误入了某个宁静的古村人家。
兰新平两口子在东巴谷他留院里的生活日常。(丽江融媒记者 杨四见 摄)
兰新平说:“我们的日子就是展演,展演就是日子。”他们平日里向游客展演他留文化:火塘、纺织,以及用脚碓制作他留粑粑。20年来,游客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院子里的生活没变,火塘的温度没变。 在这里,他们一家既守住了手艺,也扎下了根。
舂他留粑粑。(供图)
在东巴谷景区这个民族文化“大观园”里,每座院落都是一个鲜活的文化容器。展示着真实的生活场景,游客走进院落,与村民互动,他们共同汇聚成了这里独特的生态民族文化展演地,每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巴谷研学团队制作玉米粑粑。(供图)
不论是傈僳山寨见证 “上刀山下火海” 绝技,聆听口弦、树叶吹奏等传统音乐;还是在彝族他留人家探秘 “姑娘屋” 婚恋文化,品尝非遗美食 “他留粑粑”、在普米族普米金窝了解 “四室一厅” 家族共居文化……这些场景和体验充分展现了活态的非遗。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火草纺织代表性传承人王金秀说:“有了平台,这些曾经仅仅为了生活而存在的技艺,现如今不仅能实现创收,还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技艺中蕴含的无限智慧和魅力。”
王金秀在撕火麻线。(丽江融媒记者 杨四见 摄)
近年来,景区还充分利用自身民族文化优势和地处玉龙雪山脚下的地理优势,在持续举办好纳西族“三多节”、傈僳族“阔时节”、普米族“吾昔节”等民族特色节庆文化活动的同时,汇聚了传统手工艺作坊,包括东巴造纸、东巴绘画、手工纺织、铜器制作等进行展示,还通过深入交流,学习非遗产品开发经验,把外面的新理念、新技法 “引进来”,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活力。
东巴谷景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供图)
20年来,东巴谷景区一直在搭建一个平台,让非遗从书本里、博物馆里走出来,走进游客的体验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里。面对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东巴谷景区在坚守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也积极探索着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之道,让非遗在生活中传承,在传承中生活。
在东巴谷景区,市民游客一同欢快打跳。(供图)
编辑/杨四见
责编/李 婧
终审/杨国钧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