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抗战时期的永胜县文化战线

2025-09-14 10:12:20 阅读量2458 字数2672


抗战时期的永胜县文化战线


汤继斌(永胜县)


抗日战争时期,永胜县各族儿女高擎旗帜、凝聚力量,在文化战线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宣传抗战如火如荼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不断有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教师受党组织派遣,秘密来到永胜县立中学任教。他们通过宣传党的政策、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刊、举办专题讲座、出墙报、演话剧、发行刊物等方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以合法身份与国民党当局开展各种有理、有利、有节的革命斗争,逐步扩大党在学校的影响力。可以说,永胜县立中学成为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阵地,以及永胜革命思想的启蒙地。


1937年初,受云南省工委委派,中共地下党员熊新民秘密来到永胜县,以国民党滇黔绥靖公署华永独立营(安纯三部)政治指导员兼任永胜县立中学、省立简易师范学校军训和公民课教员的身份,一方面,以华永独立营为中心,成立军事队和政训队,在连排军官和士兵中广泛宣传动员抗日救国;另一方面,广泛团结学校师生,在军训和公民课中宣传抗日,并培养了一批骨干深入农村、机关、社会团体中,开展演讲、授课、演话剧、出墙报等多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思想宣传,极大激发了部队官兵和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抗战热情。1938年后,熊新民留下余文伯、文振海继续组织领导永胜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河口村建立了“抗日民族先锋队”,教唱革命戏曲和抗战歌曲。彭纪、杨少白等10多名进步青年加入该组织。永胜县还在这段时间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抗日宣传活动,大大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决心和信心。


1942年,桑即藩以滇北矿务公司经理的身份到永胜县设立公司,开发米厘铜矿并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此后,他的爱人胡玉琨来到永胜县工作,被聘为永胜县立中学音乐教师。桑即藩利用爱人的关系广泛接触进步教师,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让师生传阅《大众哲学》《联共(布)党史》《论持久战》等进步书刊,组织若干学生歌咏队学唱《游击队队歌》《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保卫黄河》等抗战歌曲。桑即藩还组建“新兴剧社”演出抗日新剧,讴歌抗日英雄的事迹,揭露日寇的罪行。他导演的《一路人》《花姑娘》《松花江上》等剧目反响强烈,引发了民众捐款捐物支援抗战的浪潮。


“皖南事变”后,中共地下党员刘云中、陆俊才以社会调查员的身份先后受云南省工委委派从昆明疏散到永胜,在永胜县立中学担任教务主任、教员。他们利用讲课、讲演、作报告等各种形式宣传抗日,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刘云中团结带领杜承钧、周汝冕、冷浩然、胡玉琨等进步教师组织师生阅读《新华日报》《群众》《解放》《文萃》等革命报刊,学习进步思想。1944年4月的永胜县立中学校庆活动上,他们组织导演的大型话剧《雷雨》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由于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引起了国民党永胜县党部的警觉,反动势力对他们进行暗中监视、寻衅和迫害,1944年下半年,刘云中、陆俊才被迫离开永胜。


1946年底,国民党驻大理军、政、警、宪、特相互勾结,对大理地下党及外围组织进行大搜捕,党组织决定将已暴露的人员进行疏散隐蔽。地下党员吕力生以及民盟成员王力群、杜开祥通过杜承钧的关系来到永胜县立中学,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斗争。他们通过阅读革命书刊、举办讲座、教唱革命歌曲、排演抗战新戏、办壁报等形式积极传播进步思想。他们创作的《永胜中学校歌》“我们是西北高原的儿女……我们读书为了人民,祖先给我们留下倔强,生来就戴不惯奴隶的镣铐……在古老的壶山上,我们要燃起熊熊的火把……怒吼在高原北边”,歌词热情奔放、旗帜鲜明地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同腐朽的国民党当局作坚决斗争,在学校师生乃至全县人民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永胜县立中学的革命活动吓坏了国民党反动派,1947年秋,国民党当局决定撤换永胜县立中学校长,引发了学生激烈的对立斗争。国民党永胜县党部向云南省厅报告后,收到国民政府云南省教育厅的批示:“学校虽在永胜,学生早属延安。”最终,在国民党当局的施压、迫害下,吕、王、杜等人被迫星夜离开永胜。


程海。


抗日女杰高玉柱


高玉柱,原名高擎宇,生于1906年。她自小性格开朗、才智超群,在父亲高长钦创办的私塾就读,既能作文赋诗、又擅琴棋书画。


1932年,高玉柱到昆明求学,后托人进入昆明市立图书馆当管理员。此后,她耳闻目睹革命志士、进步青年学生抗日救国行动,逐渐坚定了抗日救国、改良社会的决心,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有关抗日救国的文章。因为鲜明的政治态度、高昂的革命热情、深厚的文化修养,她被称为“滇西才女,闺中俊杰”。


1933年,国民政府中央周览团团长吴稚晖来到昆明市立图书馆,见高玉柱落落大方、谈吐不凡、才学深厚,便把她带回南京,推荐到南京国民政府任“西南夷族驻京代表”。《卫新杂志》等报刊在此期间连续发表了高玉柱的多篇抨击时政的文章,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本质。1934年10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高玉柱也来到重庆。


1942年初,重庆国民政府任命高玉柱为“边疆宣慰团团长”,并授予陆军少将军衔,负责在云南、贵州、西康、广西宣传抗日救国。高玉柱到昆明后,积极演说,发表文章,并访问官绅、土司等,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同年,高玉柱在中越边境金平县工作时,突患疾病逝世,年仅36岁。


革命志士谭碧波


谭碧波(1913年—2017年),永胜人,从小在私塾接受儒学教育。1932年考入省立丽江中学读高中,逐步接受新文化、新思潮。


为了寻求革命真理,谭碧波于1934年毅然走出云南,辗转香港、上海、南京、徐州、武汉等地。他参加过国民党军队,但发现国民党军队腐败不堪后果断脱离。1936年,红军长征路过甘肃天水,谭碧波打算投奔红军,终因关口检查严密而受阻,不得已再次返回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谭碧波进入民族革命大学。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他在第二战区长官部随部工作团做抗日救国宣传工作。


1940年春天,谭碧波到达革命圣地延安。看到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听到一首首热血沸腾的抗战歌曲,他真切感受到热火朝天的革命热潮。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后,谭碧波开过荒、种过地,演过《中国魂》《穷人根》等抗战剧目。他在西北文工团、陕甘宁边区文协从事文艺工作时,导演过《塞上风云》等剧目,写过抗战秧歌剧。


1950年秋,上级委派谭碧波回云南筹建省文联。他和陆万美一起在百废待兴的云南创建了省文联,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广泛团结云南文艺界人士,为云南文艺走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10月25日,谭碧波在昆明辞世,享年104岁。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