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竹产业链条链接着的是群众的“幸福”和“乡村振兴”

2025-09-15 15:51:43 阅读量1279 字数1446

在云南省盐津县的群山翠谷间,每年9月中旬后,81万亩方竹进入采笋佳季。柿子镇新生村的笋农李兴珍一家人便穿梭于自家200亩竹林中,忙碌中透着喜悦:“收入能有四十万左右,心头高兴得很。”曾经作为贫困户的她,如今靠着这片“绿色银行”不仅稳稳脱了贫,更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增收碗”。

盐津县得山水之赐,蕴藏丰富竹林资源。近年来,盐津县将竹产业作为富民重点产业纳入发展规划,以科学布局与扎实举措,精心编织从山间到车间的富民产业链。

科学种植,让每一根竹子都拔节生长。根据不同竹类植物生长规律和地理要求,按照新植一批、改造一批、更换一批、选种一批的“四个一批”思路,对高寒山区域重点布局筇竹、方竹产业,对二半山区重点布局方竹产业,对江边河谷区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自主发展楠竹、甜竹等材用竹。如今,全县笋山面积从2019年的48万亩跃升至102万亩,翠竹真正覆盖了适宜的每一片土地。

兴隆乡大坪村的苗族同胞杨兴芝一家,是竹产业赋能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生动写照。曾几何时,她们家是该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居住条件不好。最愁的是全家人吃饭都成了问题。丈夫在外打零工,一年挣不回几个钱,杨兴芝常常抹眼泪:“那时只觉得山是穷山,生活好苦。”

转机始于村里推广雷竹种植。2019年,村干部踏进她家门:“山上土质适合雷竹,政府免费发苗,合作社包技术!”杨兴芝咬牙腾出30亩坡地。通过几年的努力,当第一茬笋卖了8000元时,她攥着钱手直抖,连夜给丈夫打电话:“快回家,咱的山林能生钱了!”

如今的杨兴芝家,已是一番新光景。依靠发展的30亩雷竹,杨兴芝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现在不用外出务工,守着竹林每年就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一栋两层半的新砖房子盖起来了,运输车也买上了,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杨兴芝家的幸福变迁并非孤例。目前,大坪村雷竹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年产值可达500万元,带动周边8个村组188户群众参与,户均年增收1万元。

基础夯实,打通产业富民最后一公里。为破解采收难、运输难、储存难,盐津县累计建成产业路及管护道307公里,配备冷链运输车,并规划建设了冷库。笋农黄刚对此深有感触:“以前交通不便,笋子难保存;如今路修好了,运输成本降了,收入实实在在增加了。”

链条延伸,小竹笋做出增收“大文章”。盐津推动竹产业由“原料供应型”向“精深加工型”华丽转身。在中和镇竹产业园区,云南百年传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一派繁忙。脱贫户张明英在此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待遇不错,离家近,心头高兴!”目前园区已吸纳400余名群众稳定务工,人均月工资超4000元。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全县竹产业覆盖群众3.7万余户,户均增收超2万元。

为育龙头、创品牌,盐津每年投入7000万元衔接资金,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2022年,盐津县荣获“中国方竹之乡”称号。目前,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小小竹笋,承载着群众稳稳的幸福。脱贫户徐国荣在加工车间道出众人心声:“一个月五千多,关键能照顾老人娃儿,把工作做好、钱挣到,就是最巴适的!”盐津以高度组织化为抓手,让竹产业成为群众稳岗就业的“定心丸”。

据悉,盐津县将坚持“以笋为主、笋材并用”,持续推进基地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建设生物科技示范园,夯实全产业链基础。一条覆盖更广、效益更优的竹产业致富路,将引领盐津群众迈向户均增收3万元的新目标——这根深叶茂的“摇钱竹”,正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

来源:盐津融媒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