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丨科技守护“山水鲜”:一尾鱼游出的绿色循环

2025-09-28 14:55:09 阅读量1268 字数1341

在盈江大娘山的云雾深处,静静地流淌着一条会“讲故事”的河——姐那河。河水叮咚,携着山间的清冽与澄澈,也滋养着水中一群灵动的“生态精灵”——多纹南鳅,当地人更爱称其为“小花鱼”。

溯源:“生态精灵”的生存之困

姐那河畔,山清水秀,水草丰茂,是小花鱼天然的栖息家园。这些小巧灵动、身披独特纹路的鱼儿,自在游弋于溪流间,以藻类和昆虫为食,其肉质鲜嫩清甜,是姐那乡山水之间的“舌尖珍宝”。在过去,想要品尝这一口“自然鲜味”,全靠河里捕捞。然而,过度捕捞加之河道生态悄然变迁,野生小花鱼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种群数量锐减,昔日河中群鱼欢游的景象渐成回忆。如何守护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成为了萦绕在人们心头共同的牵挂。

突破:科技赋能的养殖革新

段维亮,一位深耕水产养殖的“追鱼人”,不忍见小花鱼渐失踪迹,决心开展人工养殖。他钻研小花鱼的生活习性,结合姐那河的自然生态特点,摸索出“生态模拟+科技驱动”的家庭农场养殖模式。从借鉴自然繁殖规律,到逐一攻克产卵、孵化等关键技术瓶颈,再到精确调控水质与温度……每一步推进都凝聚着无数次的试验与调整,过程充满挑战。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和团队最终成功研发出“多纹南鳅产卵及孵化装置”,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认证。该装置高度模拟姐那河天然水文环境,显著提升了小花鱼的繁殖效率与孵化率,将孵化率从75%提升至95%。历经三年系统繁育、两年试养推广,小花鱼终于实现了批量投产,成功从“稀有河鲜”转型为“可控养殖资源”。

生态:复刻自然的平衡之道

养殖基地紧邻姐那河畔,2个种鱼池、15个养殖池和1个繁育场科学布局,全程融入生态养殖理念。引自河道的山泉水清澈见底,天然藻类和浮游生物构成“绿色食谱”,每平方米仅投放120尾鱼苗,养殖密度低于普通鱼塘的一半。在这种近似野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花鱼,不仅保留了其固有的鲜美本味,也显著缓解了对野生种群的捕捞压力。丰产期,基地每年可产出成鱼1吨、鱼苗500公斤,一部分被放流回姐那河,用于补充野外种群、助力生态修复;另一部分则进入市场,让这份源自青山绿水的自然之鲜端上更多人的餐桌。以生态养殖复刻自然的平衡之道,既守护了野生种群,也让自然本味得以持续传递。

共赢:生态经济的双向奔赴

小花鱼的成功养殖,不仅延续了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场深刻的生态守护实践。一条小小的鱼,串起了山与城的温柔。对当地人来说,小花鱼早已不只是一道美食,更是获取就业机会、增添经济收入的希望和依靠。养殖产业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涵盖鱼苗繁育、日常管护、水质监测等多个环节,让他们不必远离故土,就在这熟悉的姐那河畔,也能把日子过得有盼头、有滋味。而对城里的食客而言,这鱼是一封来自大娘山的“邀请函”,入口的瞬间,仿佛能看见山间缭绕的云雾、河上泛起的涟漪。生态效益正切实转化为民生红利,形成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

这尾“水中精灵”重新游回人们的视野与餐桌,既缓解了对野生种群的捕捞压力,保护了流域生态,也促进了群众增收。而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反过来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人护鱼、鱼促产、产兴民、民守生态”的良性循环,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的本色,更激发了绿色发展动能,成为了姐那乡以生态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的真实写照。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