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国门边”系列报道之—— 一袭蓝衣暖胞波

2025-09-28 15:00:01 阅读量1370 字数1277

瑞丽口岸国门广场,每日人潮涌动、贸易繁忙。在熙攘的人群中,几位身着蓝色马甲的年轻人正热情地向两名刚刚入境的缅甸青年详细讲解就业指南。阳光下,“瑞丽市国门友好青年志愿服务队”的队标熠熠生辉,成为国门边一道靓丽的风景。

不远处的奶茶店里,店主欧葛昂将刚调好的奶茶递到顾客手中,动作娴熟,笑容真诚。闲暇时,他常望向窗外,思绪回到两年前那个困顿的午后——身无分文、求职无门的他,从一位身着蓝马甲的志愿者手中接过热乎的盒饭。那一份跨越国界的温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2023年,欧葛昂从缅甸实皆来到瑞丽谋生,在他最彷徨无助的时候,志愿服务队不仅为他提供临时住所,还帮他联系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让我相信,这里不是异乡。”站稳脚跟后,欧葛昂用攒下的积蓄开起了奶茶店,并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穿上那件曾带给他希望的蓝马甲。“这身蓝色,让人安心。”他自信地说。

关于“蓝马甲”的故事,要从2014年讲起。那一年,在共青团云南省委的授旗见证下,100名中缅两国青年共同组建了“瑞丽市国门友好青年志愿服务队”。有着20余年公益事业工作经验的高云华担任队长,带领志愿者们长年奔忙在中缅边境地区,用行动诠释“胞波情谊”的真正含义。

高云华的“公益地图”上,清晰地标记着这支队伍的成长轨迹:从最初深入缅北村寨,为缺水的学校捐建“希望水窖”,到组织“跨境冬令营”,让友谊的种子在中缅两国儿童心中发芽;从联合医疗队赴缅开展“中缅儿童先心病筛查”,守护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再到如今将服务延伸至“国门之内”,为来瑞丽追梦的缅甸友人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

“志愿服务队成立至今,先后组织超过5500人次志愿者,开展120余场活动,涵盖扶贫解困、慰问关怀、救灾抢险、文化交流等,累计帮扶物资及资金900余万元,惠及境外民众2万余人。”高云华说,随着服务的不断深化,队伍不仅赢得了缅甸各界的赞誉,更于2018年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选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缅甸友人来到这里创业就业。志愿服务队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推出“双向服务”机制。自2023年起,他们持续为缅籍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宣讲、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贴心服务。

安娜来自缅甸曼德勒,如今是服务队里的缅语翻译。“在这里工作环境好、收入稳定,幸福指数高。”7年的瑞丽生活,让她早已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平时,她喜欢用Vlog记录工作与生活的日常,并通过抖音平台与缅甸亲友分享。“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真实、温暖的中国。”

在瑞丽,国门不只是一道地理标识,更是两国人民真挚交往、守望相助的见证。“我家住在国门边”——不仅是无数中缅边民真实的生活写照,更是中缅友好互信的生动缩影。如何让这特殊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温暖,瑞丽市国门友好青年志愿服务队用默默坚守作出了回答。

几百公里外,缅甸曼德勒,安娜的家人正围坐观看她从瑞丽发来的视频。画面中,安娜展示着整洁的公寓、热闹的工作场景与志愿服务队的温馨点滴。屏幕微光闪烁,照亮亲人眼中对中国机遇的憧憬,更映出一份因善意而生的安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