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精美的刀鞘是怎么做出来的?

2025-09-28 15:10:10 阅读量1345 字数1044

在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的一间工作室里,阿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传承人许乔和正专注地进行着他的创作。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工作台上,映照着他手中的一张张纸张和一把把刻刀。这里,传统与创新交织,剪纸与雕刻融合,诞生出了一件件独特的艺术作品。


许乔和的创新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尝试。他发现,户撒刀鞘的制作需要大量对称图案的雕刻,而剪纸艺术恰恰以对称美见长。于是,他开始尝试将剪纸技艺融入刀鞘制作中。具体步骤是:首先在纸张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再用剪纸技艺将其裁剪出来,最后将剪纸图案盖在刀鞘雏形上,作为雕刻的模板。



在雕刻过程中,许乔和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他使用的雕刻刀种类繁多,从粗犷的刻刀到精细的针刀,每一种工具都有其独特的用途。他告诉记者,雕刻刀鞘时,首先要根据剪纸图案在刀鞘上做好标记,然后用针刀沿着标记线进行精细雕刻。雕刻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力度和角度,以确保图案的线条流畅且富有层次感。



“最初我只是想通过剪纸的对称性,让刀鞘的图形更加完美。”许乔和说。然而,随着创作的深入,他逐渐发现,剪纸不仅仅是一种图案的辅助工具,更可以为刀鞘雕刻注入更多的艺术灵感。通过剪纸与雕刻的结合,他成功创作出一系列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刀鞘作品。



在雕刻过程中,许乔和还发现,非对称图形通过剪纸技艺的融合,能够表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于是,他开始尝试将剪纸的非对称元素融入刀鞘制作中,最终创作出三维立体的犀鸟鸟头形刀鞘。



“景颇族是阿昌刀的忠实客户,犀鸟鸟头形刀鞘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景颇族的自然崇拜。”许乔和说,“通过剪纸的立体表现,刀鞘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实用功能,还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此外,他还结合竹编技术,编制出符合人体力学、与犀鸟鸟身形状相似的刀鞘跨带,使刀鞘更加美观实用。



许乔和的创新不仅让户撒刀鞘制作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为阿昌族剪纸艺术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又充满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如今,许乔和的刀鞘作品已经远销省内外,成为陇川县非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非遗技艺的传承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而是要不断创新,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许乔和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许乔和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一段关于非遗创新传承的生动实践。在他的带动下,希望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并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通讯单位:户撒乡人民政府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