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有朵“茶花”,开在苗汉共织的时光里

2025-09-30 15:18:43 阅读量1372 字数1282

在丘北县天星乡倮黑村委会,坐落着一个名为茶花的美丽村寨。这里共居住着350户人家,是一个汉族与苗族和谐共居的村寨。其中,汉族90户,苗族260户,苗族人口占全村总户数的70%。百余年来,两个民族比邻而居,同走一条路,共耕一片地,共饮一塘水,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生动实践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9月22日,天降蒙蒙细雨,却难阻文化交流的热情。在县文联的组织下,一支由28名省、州、县作家协会会员组成的采风团抵达茶花村。在宽敞整洁的村文化广场文化室内,一群身着整齐苗族服饰的群众早已热情等候。室内陈列着由木头制成的传统纺线机和织布机,无声地诉说着苗族的古老技艺。

年逾七十的苗族老人陆文萍主动向到访者介绍:“这些都是苗族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贝,如今被村民们珍藏在这里,成为我们苗族文化的历史见证。”说罢,她熟练地坐上机凳,一脚踩着纺线机拉杆,一手牵引线头,动作流畅自如,灵巧生动的演示赢得了参访团成员的阵阵赞叹。

随后登场的是来自老八坡自然村的苗族葫芦笙传承人王云昆。这位年约三十五岁的汉子,精神饱满,面色红润。在文化室门前的水泥场地上,他为大家现场表演了精湛的葫芦笙吹奏技艺。随着音调起伏与身体摆动,他俯身、躬身、转体、屈伸,一个个高难度动作衔接流畅,配合着清脆悦耳的笙声,赢得了满堂喝彩。紧接着,能歌善舞的苗族村民们还献上了精彩的花灯歌舞和笛子吹奏表演,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茶花村不仅有出色的民族团结工作,更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承底蕴。早在1951年,村民吴成元便集资创办了茶花小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茶花小学率先开设了苗族文化课程,这一开创性举措曾获《云南日报》报道,使该校成为丘北县当时为数极少系统传授苗文的学校之一。

据了解,倮黑村委会下辖的19个自然村中,除一个纯汉族村、一个壮族村以及三个汉苗杂居村外,其余14个均为纯苗族村寨,是天星乡苗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区域。当地苗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花山节最为隆重,象征着丰收与团圆,期间举行的芦笙舞、斗牛等活动极具特色。苗族服饰文化璀璨,银饰锻制、蜡染、刺绣工艺闻名遐迩。芦笙是代表性乐器,芦笙舞历史悠久;刺绣与蜡染则以龙、鸟、鱼、花卉、蝴蝶等图案为主,色彩鲜明。

昔日,苗族群众居住条件较为简陋,曾有“桃子开花,苗族搬家”的辛酸民谣。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政策扶持下,茶花村苗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新颖别致的“小别墅”拔地而起,家电网络全面普及。过去鲜有驾驶员的苗族妇女,如今骑上了电动车,开上了家庭轿车。约60%的家庭住进了三四层高的砖混结构新居。不少家庭开着轿车务农,更有年轻人借助网络直播,成为推销农特产品的“网红”。

更可贵的是,近百年来,天星乡倮黑村委会辖区内,苗族与汉族群众之间从未因土地、婚姻、财物或山林界限等问题发生过民族纠纷,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已成为当地民族团结的共识和传统。

        茶花村的民族团结,像他们的蜡染一样,是时间沉淀出的最美图案,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云岭大地上绚丽绽放的生动写照。

来源:丘北县融媒体中心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8-5112277 举报邮箱:LjrmTS@163.com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扫码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