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丽江大地上,农民穿梭于田间地头抢收水稻,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在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乡,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沉甸甸的稻穗将稻秆压弯,数百亩梯田间,农民们正忙碌地收割、打穗、装袋,忙碌异常。在玉龙县太安乡和宁蒗县的马铃薯地里,一个个圆滚滚的马铃薯被农民们从土里翻出,堆成了小山。而在玉龙县白沙镇的鲜食玉米地里,玉米棒子硕大无比,玉米粒排列整齐,如同列队的士兵,散发着香甜的气息。2025年夏粮已经丰收,目前,秋粮收获进度已过半,有望再获丰收。
在种粮这件事上,丽江一直卯足了劲干。近年来,丽江市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面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工程建后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实现藏粮于地;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目标,充分挖掘面积潜力,扎实开展单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良种选育推广、作物高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藏粮于技。通过耕地保护、土地整治、科技赋能、技术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村民在整理玉米。(赵庆祖 摄)
2006年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在永胜选育的“协优107”杂交品种,创造了亩产1287千克的水稻单产世界最高纪录。2022年6月,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系“云麦114”,在玉龙县进行的高产攻关中,创造了平均亩产776.4公斤的纪录,刷新了西南麦区的小麦单产纪录。不仅如此,丽江还成功育成26个“丽系”农作物新品种,其中“丽薯6号”2023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37万亩,跻身全国十大马铃薯品种,“丽薯19号” 更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

荒地变良田
“饭碗”端得更稳

“以前杂草比人高,连像样的耕种条件都没有,谁能想到现在能种出这么多粮食!”站在连片的作物田间,玉龙县九河乡香格里村新文一组组长和志强难掩激动。在玉龙县,曾经的1500余亩高低不平、灌木丛生的荒地,如今摇身变成了丰产的“金土地”。
“夫土地者,民之本也……”近年来,玉龙县将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项目作为夯实耕地保护基础、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抓手,严守生态保护底线,深入调研耕地后备资源,于2024年9月正式启动九河香格里、太安海西两个土地整治项目,并在2025年1月顺利完工,4个月时间,让千亩荒地迎来“新生”。项目的实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据统计,两个项目共新增耕地1500余亩,且全部为12等质量的旱地,每年可新增粮食产能60余万公斤。这不仅让玉龙县的耕地保有量和人均耕地面积显著提升,也为丽江粮食安全筑牢了防线。据玉龙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玉龙县共实施8个国土整治项目,其中,5个为提质改造项目,3个为补充耕地项目,总投资约8136万元,建设规模达4372亩,累计新增耕地2251亩、新增水田816亩。

改善水肥条件
促进粮食丰产

丽江着眼耕地潜力的深度挖掘,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技术等手段的应用,不断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地肥力,将土地改良转化为粮食增产的“新引擎”,为粮食增产注入强劲动力。
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以全市耕地为基数,设立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27个,布设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土样点300个,每年开展年度监测。集成实施耕地地力培肥和改良利用措施。坚持用养结合,通过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休耕轮作、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保护和加强土地的生产功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4年保持下降趋势。
农户在田间给土地施肥。(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建设高标准农田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是集田间道路、灌溉排水、农田地力提升、农田输配电等基础工程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系统工程。丽江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设施配套等措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永胜三川镇阡陌纵横的稻田风光。(杨波 摄)
截至目前,丽江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9.83万亩(含机构改前建成的59.08万亩),占全市耕地272.21万亩的47.69%,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215.89万亩的60.14%,累计完成改造提升3.71万亩。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等奠定了基础。

科技赋能
激活高原农业新动能

在丽江的田间地头,科技正以多元形态深度融入农业生产,从传统耕作到智慧管理,从单一种植到立体开发,科技创新不仅重塑着高原农业的产业格局,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
在永胜县三川镇的水稻田里,植保无人机正以每天1000亩的效率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这种 “飞防” 技术通过预设航线实现均匀施肥,既提升了灌浆期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又使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十倍,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植保无人机在执行飞防作业。(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丽江市农科所是丽江农业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全所15名高职专家与9名硕士组成了马铃薯、高原水稻、旱粮作物、中药材4支科研团队。近年来,依托古城团山、玉龙太安156亩科研基地及多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平台,市农科所已育成26个“丽系”新品种。其中,“丽薯6号”年推广137万亩,跻身全国十大马铃薯品种;“丽薯19号”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多个品种入选云南省主导品种,科技引擎正为“藏粮于技”战略注入丽江力量。

依托禀赋资源
发展高原特色

走进宁蒗县永宁镇,连片金黄的水稻映入眼帘,大片金黄的水稻在稻田里随风舞动,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呈现出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
永宁镇海拔2670米,年平均气温9摄氏度,平均降雨量960毫米,无霜期240天,这里是云南省水稻种植海拔的最高点,被誉为“世界水稻屋脊”。得益于高原的独特地理环境,这里的水稻生长期长达240多天,孕育出的“高原红米”富含谷氨酸、精氨酸等微量元素,颜色红润,营养丰富,口感香醇,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与肯定。
永宁镇的高原红米。(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永宁镇依托优势资源,聚焦高原红米特色产业,采取“公司+党支部+科技+基地+农户”模式,加大高原红米的农业产业化开发。依托省、市、县、镇农业部门的科技优势,成立宁蒗高原红米专家工作站,加大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进行水稻规范化种植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机械化耕作、初加工、直播带货、制作伴手礼等方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永宁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高原红米的种植面积达16000多亩。2024年,宁蒗永宁高原红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多措并举发力
探索粮食高产路

作为云南省24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的永胜县,素有“滇西北粮仓”“高原鱼米之乡”的美誉,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涛源创造了亩产1287公斤的水稻单产世界最高纪录。金秋10月,万亩稻谷在一辆辆收割机的轰鸣声中颗粒归仓。永胜县三川镇是永胜的粮食主产区、水稻集中连片种植区,所生产的三川优质米“滇屯502”口感好,风味佳,以其营养丰富、润滑柔软、香甜可口、冷不回生而久享盛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同时成熟时间较早,市场优势明显。
为了提高水稻单产,三川镇依托市、县农科技术支持,从品种、育秧、移栽、施肥、收割、储量等生产环节入手,聚焦单产提升的薄弱环节,夯实粮食“压舱石”,为“滇西北粮仓”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贡献力量。9月24日,由永胜县三川镇实施的云南省重大专项计划“水稻绿色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创建的水稻百亩示范样板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测产结果显示该样板平均亩产926.53千克,实现了水稻生产“绿色”和“高产”的双赢。
稻穗迎丰年。(丽江融媒记者 赵庆祖 摄)

深耕种质资源研究
引领农业产业升级

宁蒗县是马铃薯种薯生产的适宜区和重点区,每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高、涉及农户最多的农作物。近年来,宁蒗县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干净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区、西南最优的脱毒种薯供应基地、云南重要马铃薯种质资源圃”的目标,先后引进多家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成功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营销网络”的生产经营模式,全力构建“一核三区五基地多辐射”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布局,打造完整的种薯全产业链,有力推动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马铃薯作为宁蒗县的主导产业,许多村民靠种植马铃薯获得收入。(供图)
该县自主培育的地方特色品种“宁蒗3号”和“宁蒗5号”,深受省内外薯农的青睐,推广面积超过20万亩,市场需求量持续攀升。此外,我市自主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丽薯6号”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丽薯18号”则入选2024年云南省农业非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彰显出丽江在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与产业升级上的硬实力。
资料来源:丽江市农业农村局
策划:李 桥
主笔:雷凤姣
美编:李耀瑭
责编:李琳瑛
校对:李 桥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