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星星》诗刊原主编龚学敏以“中国作家驻村计划”为契机走进丽江。从乡村田野到古城街巷,从文化场馆到山水之间,他以作家的细腻与敏锐洞察,深度解码丽江千年“和”文化根脉。每一次驻足、每一场对话,都搭建起文字与乡土的坚实桥梁,更在群众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龚学敏(中)在东巴文化研究院详细了解东巴古籍申遗历程与东巴文的独特价值。(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 摄)
田野问计听民声 捕捉振兴脉动
抵达丽江后,龚学敏便直奔乡村振兴一线。在位于泸沽湖畔的落水村,他与村民围坐火塘,细究传统民俗与旅游发展的共生之道,记录民族文化传承的鲜活实践;在新营盘乡药草坪村,他蹲在田埂上,与农户促膝长谈,从苹果种植技艺到电商销售渠道,逐一梳理产业发展堵点。“龚老师连我家果子每年增产多少、销路稳不稳都问得清清楚楚,这让我们觉得种庄稼、守村寨的日子里也藏着大学问。”村民次里扎西感慨,这份关注让乡亲们在劳作中体悟乡土文化。龚学敏还与丽江的诗歌文学爱好者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指导,并赠送诗集。
古城寻根探文脉 激活传承热情
束河、白沙古镇的石板路上,亦留下了龚学敏的探寻足迹。束河扎染工坊内,他捧着靛蓝染布追问纹样寓意与染色技艺;白沙明清壁画前,他驻足辨识文化交融痕迹,挖掘民族融合密码;东巴文化研究院、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更是他的重点探访地,临摹东巴文时,他反复追问古籍修复细节的专注模样,让在场的传承者深受触动。
“他沉下心来了解东巴文化,还认真书写简单的东巴文。”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负责人和闰元看到龚学敏对东巴文化非常感兴趣后,便详细地为其介绍了古城的文化和历史,希望他能满载而归。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内,龚学敏与讲解员和茂蝶从徐霞客与木氏土司往事聊到建筑文化交融,“他把历史与当下串起来的解读点醒了我,让游客看懂建筑背后的民族融合密码非常重要。”和茂蝶深受启发。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和洁蕾也表示,龚学敏详细了解东巴古籍申遗历程与东巴文的独特价值,让传承者倍感振奋,将继续努力传承东巴文化。

龚学敏(左)在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详细了解徐霞客与木氏土司的往事。(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 摄)
山水寄情谋发展 共谱振兴新篇
在玉龙县走访时,龚学敏边问边记,既考证长征故事细节,也探讨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路径,为当地提供新思路。从茶马古道场馆到虎跳峡景区,从宝山石头城到民俗现场,处处可见他与群众交流的身影。

龚学敏(第一排左四)与丽江文化工作者合影。(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 摄)
“每个丽江人都活成了一首诗,这种人与自然、传统的和谐就是最动人的诗意。”走访尾声,龚学敏表示,将用文字定格古城风情与乡村蜕变。这场驻村走访如春风化雨,既让群众重新认知生活的文化价值,更让文学种子扎根乡土——这正是文学与乡村双向滋养的生动写照。

记者/段玉菊
责编/和真羽
二审/和众学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