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十四五”以来,丽江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全面落实过渡期各项帮扶政策,扎实开展常态化帮扶各项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易返贫致贫群众织就了一道坚实的保障网。
智慧赋能,织密“早发现”的监测网络
“以前就怕生病,一场大病就能拖垮一个家。”华坪县通达乡丁王村委会第八村民小组村民海金才回忆起妻子患病时的困境仍心有余悸。幸运的是,他家被当地政府部门迅速纳入帮扶范围,通过医疗救助、低保和产业帮扶,让他家重拾希望。“今年收入大概有4万元,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海金才家的转变得益于丽江织就的一张“早发现”监测网。

华坪县通达乡丁王村委会第八村民小组村民海金才在田间劳作。(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在玉龙县黎明乡,当地构建了“乡、村、组”三级联动的监测体系,整合挂村工作组、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三支力量,通过干部日常走访、部门筛查预警和群众自主申报三种方式,结合“明白纸”政策宣传和“政府救助平台”的线上申报,对全乡群众进行常态化、动态化监测,确保了潜在风险能够被及时捕捉。据黎明乡党委副书记杨帅梅介绍,5年来,全乡共纳入监测对象83户287人,实现了“应纳尽纳、不漏一户”。截至目前,黎明乡的三类监测对象中,有72户263人已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玉龙县黎明乡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面对面了解情况。(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在宁蒗县,一套“数据大脑”让防返贫工作更加智慧。通过建立预警数据“三统一”机制,有效精简重复数据达66.7%。同时,大力推广“一键报贫”线上申报渠道,在新识别的监测对象中,有超过半数是通过此途径发现的,极大地提升了发现风险的效率和覆盖面。“我们推行‘一表通’流程优化,将识别周期缩短了3天以上。”据宁蒗县农业农村局信息数据管理中心主任白志勇介绍,他们还依托“帮扶政策工具箱”微信小程序进行精准施策,累计落实帮扶措施19万余条,风险消除率高达91.39%,高效实现了“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精准施策,因户帮扶助力“稳消除”
发现风险是第一步,实施精准有效的帮扶才是消除风险的根本。丽江坚持“因户施策”原则,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制定并落实个性化帮扶方案,确保帮扶措施既有民生温度,又有帮扶准度。
对于像海金才家一样因病因灾陷入困境的家庭,政策“工具箱”迅速开启:临时救助、二次报销、整户低保、产业补助……多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共同发力,帮助他们恢复“造血”功能。

永胜县片角镇热河村一角。(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在永胜县片角镇热河村,帮扶措施更是充满了基层智慧与担当。村党总支书记罗红亮曾自掏腰包为62户困难户垫资建房;在产业上,他创新推出毛驴“托管代养”模式,并为农户提供免费配种服务,让困难农户发展成“牛驴成群”的产业户。

古城区大东乡建新村一角。(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在古城区大东乡建新村,进村路、入户路和绿美庭院建设项目的实施,让村民的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建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如军说:“我们各村民小组的人居环境变好了,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今,我们全村实现了供水入户。”
成效显著,制度性成果筑牢民生底线
五年的持续努力,丽江将基层一个个“点”上的创新与实践,汇聚成全市“面”上的制度性成果,不断深化完善“三个动态”工作机制,防返贫工作不仅稳住了脱贫户的生活,也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宁蒗县农业农村局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录入关键数据。(丽江融媒记者 赵丽军 摄)
据丽江市农业农村局监测帮扶科科长刘恒源介绍,五年来,全市紧盯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不断提升精准识别能力,确保应纳尽纳。同时,严格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确保消除的风险是稳定、可靠的。截至目前,全市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8377户32015人,风险消除率达到93.17%。
从被动救助到主动预警,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丽江通过织密监测网络、创新工作机制、落实精准帮扶,守护了万千家庭的幸福与希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赵丽军 通讯员/和振慧
责编/和真羽
二审/和众学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