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上午,FM97.7丽江旅游交通广播的直播节目中,宁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曹勇作为特邀嘉宾,向听众讲述了自己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从安徽奔赴宁蒗,以二十载光阴扎根小凉山的动人故事。


宁蒗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曹勇。(供图)




2005年,曹勇来到宁蒗县战河中学支教;2010年,他转型投身县广播电视台记者岗位,初次扛起摄像机时双手虽微微颤抖,眼中却满是记录时代的坚定力量。此后的十余年间,他的足迹踏遍宁蒗的村村寨寨,用镜头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蜕变轨迹,见证着山区升腾的希望曙光。


曹勇日常工作资料图。(供图)
在烂泥箐乡牦牛坪村委会,曹勇见证了马铃薯种植户杨永贵从普通农户成长为产业带头人的成长历程。杨永贵那句“种洋芋很辛苦,但挖洋芋时总后悔种得太少”的朴实话语,正是宁蒗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同样让曹勇难忘的,是新营盘乡果农们脸上比“2700苹果”更甜的笑容。
采访之路并非总是坦途。2016年夏天,曹勇与同事前往翠玉乡宜底村委会采访,需先乘船、再徒步爬山。烈日下,他们扛着设备,汗湿衣背,耗时六小时才抵达目的地。彼时的村庄,木楞房破旧不堪,缺水难题困扰着村民;2024年重访时,水泥路通达、楼房林立,百姓笑意盈盈。这样的对比,让他愈发坚定了用镜头记录时代的意义。
在众多采访对象中,县司法局职工毛建忠的故事,让曹勇深受触动。二十年来,毛建忠开创“彝汉双语”普法模式,宣讲近千场,被群众亲切称为“普法阿普”。2021年,他因劳累过度突发心梗,住院期间仍心系普法工作。“从毛老师身上,我读懂了坚持的重量,这份力量一直激励着我扎根基层。”曹勇说。

曹勇日常工作资料图。(供图)

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曹勇认为县级融媒体要发挥“最后一公里”传播优势。把镜头对准田间地头,用民族语言解读政策,让新闻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依靠”。“我们或许无法与大媒体比拼传播速度,但可以比报道温度;或许无法覆盖所有领域,但能深耕一方水土、贴近群众心声。”曹勇这样诠释基层融媒体的价值。
2025年记者节将至,曹勇对“记者”二字的理解愈发深刻。15年来,他的新闻理想始终未变——为公众利益发声,为时代进步留痕。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基层一线,挖掘更多鲜活故事,同时主动学习新技术,做一名“全媒体记者”。
“大树扎根于泥土,才能触摸天空。”这是曹勇给有志于基层新闻的年轻人的寄语,也是他自己的写照。从安徽到小凉山,二十年光阴让他坚信,基层不是“新闻荒漠”而是“富矿区”。如今,他依然肩扛设备奔走在田间地头,让小凉山的故事通过电波与镜头,传得更远。

编辑/和琼
责编/杨四见
终审/张卫国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点击这里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